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学期总结(第二学期)
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学期总结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在认真做好防控疫情工作的同时,我们继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升内涵、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为核心,安排二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和课题研讨活动,一月一次的课题组会议,通过小组学习、集体交流、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百木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实施行动,物质转化精神
自课题研究开始,我们依托“木”文化,着眼给儿童更适合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指引下前行,回归游戏本位,追随儿童本性,以儿童的视角审视自我、持续推进、努力改变。我们从“更新理念——环境跟进——课程生长——收获变化”中小步的蜕变着。
1.理念之变: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题意识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课题研究的重要因素,我园教师队伍中自聘教师比例在64%,其中非专业教师超过一半以上。面对这个情况下,对于如何进行“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师的课程理念。
(1)专家引领 “创·新思维”:我们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讲座,如胡华教授线上培训: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从哪里来?……他们的指导与分享为港幼的教师们道出疑惑、指点迷津、明确了前行的方向。我们在“请进来”的同时还“送出去”,借市镇组织观摩活动、联盟活动机会,让老师外出学习姐妹园的优秀案例。通过外出学习开拓教师的眼界,拓展课程思路。
(2)园本教研 “掀·新维度 ”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他们的生活内容,自由、自主和创造的游戏伴随着他们的生命成长。怎样才能利用百木资源给孩子更好的游戏体验呢?就要形成一种鼓励游戏、欣赏游戏、服务游戏、观察游戏和合理指导游戏的课程意识。对幼儿教师而言,课程意识是教师对幼儿园课程价值以及如何实施课程游戏化的基本认识。我们要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与幼儿对话、与问题对话、与课程对话,努力在园本教研中让教师的课程意识有新觉醒与成长。
园本教研中我们有六大行动:行动一,支架学习,“樟花小院”读书沙龙活动。樟花小院中我们一起阅读的书目有《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观察儿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等专业书籍,让教师从理论学习中充盈专业知识。行动二,多元叙事,资源利用课程故事分享交流活动。通过课程故事分享活动对教师进行课程实施评价与指导,提高教师注意儿童(观察、倾听幼儿的兴趣和能做的事情)、识别儿童(分析儿童的生活、经验、行动)、回应儿童(创设机会、支持幼儿)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经验螺旋式上升。行动三,主题研修。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分管行政深入年级组和教师一起追随幼儿的问题,通过对百木资源开发利用的课程审议完善蓝本主题课程的内容,使之更适宜本园本班的幼儿。行动四,反思重构,班本主题课程审议。观察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百木资源班本微课程,通过行政、家长、教师、幼儿多方参与的审议活动,构建真正追随儿童的课程。行动五,困惑再研,“木香”下午茶活动。针对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困惑,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就利用集体教研活动来解决,一些个别性问题则通过“木香”下午茶活动: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一起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答困惑。通过五大行动,我们从惊醒到唤醒教师内心对儿童的认识、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学习方式、回归儿童生活世界、遵循儿童生命成长,推动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度发展。
2.环境之变:着眼幼儿自然成长,完善课题环境
在利用木资源进行环境的创设过程,我们根据课程游戏化的进程,结合《指南》和《0-6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在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心声,与教师、家长、幼儿、社区多方会晤参与思考后进行科学审议,取得社区、家长支持配合,在原有环境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与调整。
户外:
为了加快课程游戏化脚步,结合市课程游戏化项目申报,园所借助《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估与提升》,利用户外场地的优势特征,对标进行。觅密百草园、哆哆涂鸦馆、沐木小农庄、嘻哈创客战、丫丫沙水池……增添了木桌木椅、置物架、遮雨遮阳棚、木质大型滑梯、饲养区……。利用家长资源创设了“木趣一条街”,内设趣木博物馆、木艺空间、木创空间、巧手匠心……。同时在户外环境改造的过程中,组织开展了户外场地改造研讨,行政、年级组长、教师分组参加探讨改进方案,还充分收集幼儿的想法,让幼儿也参与到户外环境的优化中来,涂鸦区旧址新迁、旧貌换新貌,孩子参与设计、自主游戏,好不愉悦!在港幼人的努力下,班级环境和户外环境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联盟及市级活动中给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趣木一条街:从幼儿园大门进来,就是家长倾力配合打造的木趣一条街。第一站是趣木博物馆。这里面共有百种木材。这些木材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有非洲、南美洲、东南亚……,树龄大部分都有好几百年。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进行轻木、重木的重量、长度比较,扫一扫二维码倾听小朋友对于木材品种的介绍,语音搜索IP查一查木材知识的更多介绍。第二站:木艺空间。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各种木制手串的制作。第三站:木创空间。木创空间里我们孩子可以进行木制加工,孩子们甚至还做起了纸浆。纸浆做成了之后,用纸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如纸浆画、纸扇、纸制名片、绘本……。第四站:巧手匠心。小木匠们在这里进行木块制作,小朋友们通过据一据、搓一搓、粘一粘,就把小小的木块变身成了各种小动物、小家具、小玩具……。
点点涂鸦区:走过木趣一条街,就会来到以木资源为主的点点涂鸦区,与孩子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我们还针对环境适宜方面前期还进行了新旧址的更替。同时我们的涂鸦区是与其它户外场地进行互通穿联的,以快乐骑行贯穿其中,如春悦时光的帐篷装饰、木趣小街的木创彩绘、小舞台的舞美设计,再借助骑行将各类作品进行展售。比如在涂鸦区小朋友们用树叶拓印制作了漂亮的手绢,正好表演区的小朋友想要表演手绢舞,于是表演者就联系了涂鸦区、快递站,快递员在游戏中骑行来到涂鸦区,通过快递员将物品进行流通。
探秘林: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孩子们在探秘林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自己选队取队名,如气象小虎队、野菜瓜瓜队、探虫胜利队、标本小花队、苔藓孢子队……。利用树木资源,制作小花、树叶、野菜标本。树木上有苔藓,对比干燥和潮湿的苔藓变化……。在“奇趣探秘”活动中,孩子们的科学发现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班内:
设立六个区角,充分利用木资源为幼儿创设动静交替、空间宽敞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在区域内自主、安静、专注地与材料互动。班内主题墙和区域环境都以幼儿参与为主,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班级展示的班本课程墙,重点围绕“木”开展,开枝散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用图片、照片、绘画、语言记录等形式诠释“木文化”主题课程的内涵。
3.内容之变:立足课程游戏化理念,丰厚课题内容
教师层面:环境浸润 深化课程
通过百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园所以《指南》目标为引领,以课程游戏化为导向,在渗透式领域蓝本主题课程的基础上,挖掘自然资源、童玩场馆、生活环节、节日资源中的教育价值,课程活动体现六味特性:趣味、童味、土味、情味、香味、甜味,形成木趣自然的百“木”课程内容。
(1)依托自然资源,建构趣“木”课程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进程,我园的课程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室内”走向“室外”。课程内容着眼于“趣”字,用虞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我们的课程更加有趣一点,生动一点,实在一点,有效一点。”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园的自然环境优美,木资源丰富。花、叶、果、木都是课程生发点:树叶的各种颜色形状、常绿树与落叶树、丰收的橘子等都成了孩子们的探究目标。这些都是孩子们探究的话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基于各班孩子的兴趣点和问题呈现形成班本课程。于是,各班都在园内进行了班树领养,进行了调查问卷、挂牌、园丁讲解、照顾、记录变化、采摘、品尝、趣玩、成长等系列活动。
(2)借助童玩场馆,开展童“木”游戏
我园充分运用户外场地的创设优势,带孩子走出活动室,亲近自然,享受快乐。园内结合百木资源创设了“嘻哈创客站”、“壮壮拓展场”、“哆哆泥巴馆”、“沐木小农庄”“觅密百草园”“欢乐沙水池”“悠悠休闲林”等系列童玩游戏场地。在这些童玩游戏中生成了“金港新景——金港大桥”、“垃圾分类站”、“春日畅想”、“奇趣探秘”等主题游戏活动。如:泥巴馆诞生的金港大桥主题课程,就是孩子们在大桥开通后引发的,游戏中孩子们围绕计划,遇到了桥墩不稳、桥梁架构等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探讨解决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多次尝试,共同合作,收获了怎样保持桥墩的牢固与平衡、合作收获成功等有益经验,联系近期即将通行的沪通铁路桥,孩子们更是感受到了祖国基建的伟大,爱国情怀自然而生。
(3)利用生活环节,生成散“木”活动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也有一百种可能,在一日活动中,每个班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班孩子的兴趣点和问题点也各不相同。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张雪门都特别强调生活对幼儿园课程的作用,陶行知也提出“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每学期,我们都会从孩子的生活、游戏等环节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生成散“木”活动。如:孩子午餐环节用筷子引发的 “筷”乐行动、当下流行话题生发的“垃圾分分类”活动,六一前的一次谈论让孩子们引发了辩论,于是缤“风”六一……这些活动是在蓝本课程之外对孩子兴趣点的捕捉,如果说蓝本是预设,那么班本就是生成,在预设和生成之中满足孩子的需求。
(4)挖掘节日资源,创新节“木”特色活动
我园依据张家港市十三五课题,建立了以亲子共育的“园本节日课程”(阅读节、家庭节)。我们以节日课程为契机,开展了系列采摘节活动。调查问卷、亲子调查、亲子采摘、班级采摘、校内外采摘……,对花的研究、叶子的探讨、果实的分享……,孩子的成长来自于更广阔的空间的空间,菜地、果林、田野……和他人一起采摘、分享劳动的果实,在体验中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在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资源上进行创新,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到生活、游戏、活动及经验之间的关系,让幼儿更多地呈现出投入的、有趣的和有效的活动。
二、生长之变:反思课题行进轨迹,期待课题未来
转身回看课题研究这一学期的行进轨迹,有迷茫,有摸索,更多的是大家一起的努力,老师们在这段课题研究里学会了等待幼儿,观察幼儿。幼儿在这段路程里玩的快乐,玩的主动,会思考我想怎么玩?我想在哪玩?我想和谁玩?看到了孩子自由生长的力量。家长在这一路上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参与到课题的审议中,参与到课题的建设中,陪伴变得有质量。虽然有了明显进步,但港幼人会眼看前方,在反思中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外面将在以下几方面作重点研究。
1.加强硬件投入,创设保障设施
开展研究以来,我园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创设了较为良好的条件。接下来,我园将在幼儿园整体规划户外场地、班级硬件的建设上加大力度。为资源开发利用创设配套的硬件条件。
2.丰厚内涵建设,探索有效策略
我园将从办园理念、教师成长、团队和谐等方面加强管理,使课题理念进一步落实到每一个活动中,厚实家园共育的活动内涵。当然,幼儿园开展“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方式研究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新认识和新收获,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研究。如在资源转化成课程中,儿童真正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学习,教师指导缺乏针对性。有课程意识,缺乏深度指导的能力。班级环境未能明显体现班级当下开展的班本课程,幼儿的各种表征体现在班级环境中的即时性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园还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通过真实有效的理论学习,让课题深入每位教师的心灵,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和该怎么样去做,从而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引领教师、家长更好地走近资源开发,倡导亲子互动,增强家园合力,共促幼儿成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