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幼儿园自然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石榴树资源为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27 15:14:02 浏览次数: 【字体:

幼儿园自然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石榴树资源为例

   2021年1月6日上午,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南郊幼儿园以腾讯会议的形式面向太仓市各幼儿园开展了关于《幼儿园自然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树资源系列研修活动为例》的第三次研讨活动。

回顾梳理 奠定基础

本次活动主要是开展幼儿园自然资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三次研讨,结合前两个阶段,教师们对幼儿园内的树资源进行了统计,梳理了“树”资源的分析表,针对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树,教师们对树的位置、数量等基本信息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并在第二次研讨中对树资源的教学价值点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点对照《指南》进行了梳理。

案例引路 引发教研

第三阶段,我们共同交流和探讨如何让幼儿园的资源真正为幼儿课程服务,让教师关于课程的想法落地,让活动更加有深度、更聚焦,真正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老师们根据仝静铮老师分享的课程案例《石榴树》,分析其中的亮点,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进行分组研讨,邀请相关班级幼儿共同参与,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借助书本资源,研讨后续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探究与深度学习,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与分享。

01

案例分享,交流经验

案例围绕石榴树来开展,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第一,怎样摘石榴?孩子能够通过直接的接触,借助实物、记录表进行表达、分享;第二,石榴是什么样的?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多感官观察、对比观察发现石榴的显著特征并进行表征,感受石榴的美丽,能用不同形式进行表现;第三,怎样开石榴?敢于尝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小任务,多感官观察发现石榴的内部特征;第四,石榴树是什么样的?欣赏、表现石榴、石榴树的美,能关注到其形态、色彩等特征。

02

聚焦问题,现场研讨

⑴案例亮点分享

资源  运用了幼儿园的各种资源,比如石榴树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探索中出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合理利用了幼儿园的各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而且不仅限于幼儿园内的,还利用了园外的家长资源,帮助孩子扩充经验。

兴趣  围绕兴趣开展活动,从采摘、切石榴等一些列比较来开展这个活动,引导幼儿亲身探索发现、亲身操作。我们也一直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推进活动的源泉,老师就要提供支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不断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动活动的开展。

   儿童主体 案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体现儿童的主体性,不管是第一次怎样摘,还是第二次石榴是什么样的,或者石榴树是怎么样的,抑或是石榴树和柿子树的对比写生,其实都是追随者孩子的问题进行的。比如石榴里面是怎么样的?孩子提出怎么摘石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这点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多领域链接 首先我看到的是一个艺术领域的链接,通过写生,或者通过表征来记录问题,都可以发现他们的绘画作品是很好看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语言领域的发展,小朋友主动想要和食堂的叔叔阿姨交往。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该说什么?怎说?让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时候语言领域的提升。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环境,小仝老师在班级里设置了一个季节桌,环境其实是无声的教育。老师将这些领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整合,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⑵案例问题分析

关于提炼梳理

徐老师:如果只关注孩子的问题,而不进行适当的提炼,可能价值不能最大化,实施课程还是需要考虑课程的价值体现。

徐老师:比如在写生环节,那幼儿在对于石榴树进行记录后,也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适当的提炼,帮助幼儿科学地了解石榴树的外形特点等。

关于科学性

曹老师:在写生环节,石榴树不单单是簇生,还有独枝的,如果只认识幼儿园的石榴树,是不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是不是可以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农业局的家长来进行讲座,丰富石榴的经验。

关于探究空间

陆老师:刚才在案例中,孩子想到了利用这一个资源,这个资源如果给到孩子,孩子能够马上利用的,那么我们是不是没有给孩子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主持人总结:可以看到,课程的实施第一,是老师要对孩子的前经验要有足够的了解;第二是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第三是要有多渠道的资源的利用,才能更好地支持课程的推进。

⑶优化思维导图

课程的实施是教师主导和幼儿参与相融合的,所以活动中还把孩子邀请到了现场,一起来听一听孩子们的想法,在这里,孩子们还带来了她们的一些调查,教师们和孩子们聊一聊她们近期对于石榴树有哪些问题或者是兴趣点,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点。

教师与幼儿分组研讨

幼儿的前期调查表

我想知道石榴长出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知道我们幼儿园里的石榴树有多高?

冬天来了,石榴树会不会冷呀?石榴树冷怎么办呀?

石榴被摘掉后,到了冬天,石榴的叶子也会掉下来!

把石榴的籽儿种在泥土里,它就会长出石榴树,然后就会开花,花掉了就会长出石榴!

⑷教师交流设计的思维导图

为什么这么设计?基于什么?

第一组:

在刚刚和小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对于石榴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他的表征上其实画的是一种种植的方法,先把石榴的籽种下去,然后它会发芽,再用嫁接的方法来进行种植,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石榴的生长过程还是很感兴趣的。孩子们也想测量这棵树到底有多高。我们可以从数学方面领域不断发展。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的关键经验,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语言也获得了发展,同伴合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第二组:

我们主要发现的是孩子在认知方面的发展。我们有这样一个发现,冬天下雪了,雪花落到树的皮肤上面,会感到比较冷。人本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强调情感教育,结合幼儿园的特点,应该给幼儿更多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幼儿对生命尊重、敬畏。石榴整个生命历程也是比较长的,也可以引导孩子探究。在呈现发布会的时候可以思考如何呈现,包括海报设计、人员邀请、会场布置等,我们希望课程是一个活生生的课程。

完善思维导图

03

理论提升,拓宽思路

在前期,每个老师都围绕——大班项目活动“牙问题 大调查”👆展开了学习,教师也理解了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儿童的参与。

通过今天的研讨,相信老师也更加明确了课程的实施要始终以儿童为主体,让儿童处在学习C位展开。

4

专家点评 指明方向

   教研活动本身就是一场对话,之所以要进行教学观摩,不是要评价教学活动,而是在观摩过程中我们学习今后如何进行教研活动。

   我们现在都知道要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问题,但是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问题非常多,那怎么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东西,让课程往深里走,这是大家一个共性的问题。

   我们老师目前在课程实施当中,遇到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课程游戏化实施这么多年,关注孩子、追随孩子是我们都有意识的,但是怎么样做好价值的把握。当师生共构课程的时候,孩子给我们的是他们的兴趣点。那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什么?应该这么样抓兴趣里面的价值呢?不同年龄段实施课程要把握的关键是什么?能力是有差异的,发展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课程游戏化,游戏化只是形式,我们应该抓住的是前面的“课程”两个字。只要话题摆进去,大家往这个方向走,大家的智慧会被激发出来,每位参与教研的老师都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教研的意义第一个是帮我们解决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二,每位老师在教研过程中获得成长。

5

研修总结 后续思考

本次教研,老师们明晰了无论是教育契机的捕捉还是价值分析,都要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经验的建构去基于自然资源深入开发与实施。儿童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关于“树”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经验,我们还将拓展运用到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使课程开发走向深入。下一阶段,我们将聚焦各年龄段课程实施思路,把握符合本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课程实施的课程,体现课程实施的进阶。

终审:教科研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