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报告: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港区幼儿园)
“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中期汇报
张家港市港区幼儿园课题组
一、审视课题背景 明确课题研究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家长、社区、环境等各种资源,为幼儿创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园南依香山,方圆一公里内遍布着林林总总的木材交易市场,这里便是繁荣昌盛的全国最大水运进口木材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交易基地之一。园所周边的香山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走进央视报导的梅园,有美进金港及张家港市民心里的枫叶和樱花林……,百木资源丰富。我园一大半幼儿来自五湖四海,这些家长与“木”特别有缘。在各班前期家长资源摸底信息中了解到全园近600名幼儿,有近100多名幼儿的家长经营或从事与木材相关的工作,如锯板厂、拼板厂、烘干厂、家具厂 ……,能提供木块、木桩、木片、木屑、木板、木条等各种边角料。此外,对于木材的选择、家长对树木生长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家长们来自祖国各地带来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些对于园所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利用。
资源虽然很丰富,且前期我园教师在班级环境、幼儿材料收集等方面也借助了一些家长资源,却仅局限于班级环境打造,幼儿区角材料收集提供等。在幼儿园百木文化的校园环境打造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在蓝本活动中进行资源的置换,比如:在进行长短、粗细等学习时,教具由原先的纸质材料变成了长短粗细不一的木棍、木块;在区域游戏中我们投放进相应的木质材料,如美工区提供木片、树枝等供幼儿进行涂鸦和拼搭。班级环境创设上使用到木块、木片等百木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相对还是比较单一,局限在木制品外形上,如:木块、木片、树枝、树叶等材料本身,这些都是无生命材料的使用。怎样才能更大限度的让百木资源为课程游戏化服务,充分挖掘百木资源的隐形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另外在我园刚结题的苏州市教育学会课题“生态理念下幼儿道德价值观陶养家园共育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聚焦家园共育取得了成效但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是薄弱的。园所对于如何有效利用百木资源尚在探索中,百木资源所蕴含的识木、喜木、玩木、爱木……的情感及实践活动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资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卢梭在十七世纪后半期即主张教学须从一般儿童所日常目击与接触的资源出发,之后有泛爱派之撒耳土曼强调以乡土资源为教学之出发点。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珍视周围自然资源的课程价值,他说:“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瑞吉欧是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最充分的地方,瑞吉欧有1/5的家庭曾经参与过幼教服务经营事务。瑞吉欧教育中对家长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幼儿园家长资源有待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也有很大的借鉴、指导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木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也是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的活教材。在我国,1996年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正式把家长工作视为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规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从那时起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新世纪幼儿园家园共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课程游戏化改革中,幼儿园课程改革也提出:“根据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依据《指南》要求,对材料提供、游戏行为、儿童经验获得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以让幼儿获得新经验为目的反复尝试与调整,慢慢积累幼儿经验进阶、深化、拓展的过程,为教师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在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我们以《指南》资源的要求及课程游戏化精神为引领,在生活中倾听儿童的心声,追随儿童的兴趣,以“微”见“著”,实现开发利用的价值。
研究意义
1.基于课程游戏化精神的需要
家庭资源是幼儿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组成部分,依据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教育基础、文化积淀、民俗民风等环境要素,促进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我园寻求自身发展优势,以“课程游戏化”精神为核心,融合地方资源优势,探究自然、生活的树“木”文化,信守“让每一棵幼苗向阳生长”的愿景。为更好地推进我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步伐,打造孩子们喜爱的体验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把丰富宝贵的家庭资源有效挖掘,挖掘具有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实践化的百木资源,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基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都开始关注家长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关系。通过研究,教师们认识到百木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依托树“木”文化,利用木资源的进程中,创造性的开发整合“百木资源”,从惊醒到唤醒教师内心对儿童的认识、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学习方式、回归儿童生活世界、遵循儿童生命成长,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科研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3.基于幼儿发展的需要
判定资源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是否“来之不易”,而取决于它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并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的资源。百木资源中隐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但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实物幼儿其实了解的并不多,我们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有利条件,利用百木资源寻求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机会。通过百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借助经验的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其他相关手段,让孩子不仅学到知识,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感性经验大大地丰富,同时在游戏中获得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促进亲子情感的丰盈和丰厚。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做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过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百木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符合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以木纤维为主的树或者树的枝干。本课题是指除可利用的园内以及园外香山、长江边的自然木以外,还包括幼儿园周边木材市场、木材加工厂以及与木有关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
开发和利用: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和利用,确保幼儿获得最大化发展。
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是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积极主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过识木、喜木、玩木、爱木等活动整合和利用幼儿身边和木有关的物力、人力、信息等资源,来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课题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他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他的“思维课”把大自然作为活教材和大课堂,通过对话、游戏和创作等手段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让儿童在探索和发现中形成自己生动的丰富的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我们的百木资源来源丰富,大自然中的各种木就是很好的活教材和大课堂。
2.张雪门课程理论
张雪门指出:经验不是特殊的东西,经验是和环境相接触而来的。要明白儿童的经验须从儿童的环境估量入手。儿童入园后,儿童的环境除了家,就是幼儿园,此外还有附近的街上。儿童在这三种环境中,每天从早至晚,凡耳所听,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这些经验若分析起来,不外乎社会和自然。他认为给儿童组织活动当设法引起他们的动作,使他们和环境事物相接触,也使环境中的事物都经过他们的感官。我园周边丰富的百木资源,正是幼儿可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有关“木”的各种经验。
3.虞永平资源理论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师对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资源挖掘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幼儿园资源和环境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有力支撑了幼儿园各类活动的开展。”结合我园教师的实际情况,怎样用发展的眼光,深入分析资源挖掘和利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审视资源挖掘和利用的过程,深入评价资源建设的成效,切实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不断改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促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4.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上世纪20年代,陈鹤琴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开发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时,便已开始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陈鹤琴基于“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论,派助手张宗麟调查了江浙一带的节日、气候、动植物、农事、风俗及儿童的游戏等方面的情况,并整理了一份“幼稚生生活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适合江浙一带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库。基于此,陈鹤琴制定了课程计划。陈鹤琴的这段话正表达了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幼儿生活的环境蕴含了激发幼儿兴趣、问题和需求的各种可能,幼儿的游戏多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现或再创,因此,我园对百木资源的开发是为了让幼儿园课程满足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有其特殊的价值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建立百木资源库,挖掘其价值,丰富幼儿活动内容。
2.通过研究,有效开发利用百木资源,在幼儿识木、喜木、爱木、玩木中,了解自然、探究世界和获取经验,提高幼儿的核心素养。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对百木资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提升家园共育活动的有效性。
研究内容:
1.百木资源库的研究:通过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参观等,对百木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形成有研究价值的百木资源库,如园内资源,园外资源,对其再细化分类和梳理并深入研究转化为幼儿园的百木资源,并绘制出相关资源网络图及资源表,让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通过班级调查摸底,逐步形成一批对木资源有所了解,愿意主动参与园所课程建设的家长后备团,双向互惠、形成合力,全面发挥家长参与课程计划与实施的功效。
2.百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从百木资源出发,在园所环境创设中,利用百木资源给孩子创设自然真实的体验环境,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收获成长。班级以自然木、木质成品、半成品、边角料等材料为载体,根据不同类型的木玩材料支持幼儿开展运动类、建构类、益智类、美工类等游戏活动。教师不仅挖掘和利用材料本身,更要挖掘和利用材料对幼儿发展所具有的可能价值,如木资源的自然信息、历史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经济信息等。开展比如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花变成果实的过程等等,旨在让儿童乐玩、研玩、慧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百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家园共育有效性的研究: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探求开发和利用百木资源家园共育的多种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家园共育活动,落实家园共育百木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点。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家长认识到参与百木资源活动的重要性。家园双方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形成家园合力,让课题在家园双向互助的体验活动中生成、发展。
研究方法
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百木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包括书籍、期刊杂志、网络资料等,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丰富与拓展我们对百木资源的理解,对课题研究进行价值导引,分析、反思我园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
2.行动研究法:充分运用家、园、社会的教育资源,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使百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形式、内容、手段更加地丰富多样,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达成家园共育下百木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实效。
3.环境熏陶法:从百木资源出发,在环境创设中注重树“木”文化内容的熏陶,在环境中让幼儿识木、喜木、玩木、爱木,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认知、情感体验,将教育价值始终作为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4.经验总结法 :采用经验总结法,及时分析课题研究中的成败得失,梳理、总结、整理成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积极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二、明确研究基点 课题研究逐步推行
本课题从2020年6月申报开始到现在已近两年,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自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安排二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和课题研讨活动,一月一次的课题组会议,通过小组学习、集体交流、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百木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一)教师观念提高,提升研究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课题研究的重要因素,我园教师队伍中自聘教师比例在64%,其中非专业教师超过一半以上。面对这个情况下,对于如何进行“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师的课程理念。
(1)专家引领 “创·新思维”:在我园的资源开发过程中,定期邀请专家领导、姐妹园园长等来园现场指导,他们的指导与分享为港幼的教师们道出疑惑、指点迷津、明确了百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我们在“请进来”的同时还“送出去”,借市镇组织观摩活动、联盟活动机会,让老师外出学习借鉴姐妹园如何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更有效的对木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发掘、拓展、整合,提高实际利用的成效。
(2)课题研讨 “掀·新维度 ”:通过开展“樟花小院”读书沙龙活动、多元叙事、主题研修、反思重构、“木香”下午茶等活动,先后学习了《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观察儿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长共育》等专业书籍,同时针对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困惑进行课题研讨,让教师从理论学习及答疑解惑中充盈专业知识,推动百木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度发展。与此同时明确了在家园共育中,教师既是家园关系建构的启动者,也是促使家园合作切实而有效的的引导者、组织者,是发挥关键作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不断改善、提高家园共育活动质量的积极的评价者和反思者。
(二)着眼幼儿自然成长,创设木韵体验环境
在利用木资源进行环境的创设过程,我们结合《指南》和《0-6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在孩子与环境的互动进行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心声,与教师、家长、幼儿、社区多方会晤参与思考后进行科学审议,取得社区、家长支持配合,在原有环境创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与调整。
(1)户外:八主场、三木林
户外,我们利用家长资源,规划调整了户外体验场,利用壮壮拓展场、嘻哈创客战、觅密百草园、悠悠休闲林、“欢乐沙水池”、香樟大跑道、沐木小农庄、哆哆泥巴馆等八个主场地,创设了充满挑战的丛林探秘、大舞台、小山坡、大型溜索、骑行乐、攀爬、涂鸦、种植乐、建筑园等童玩区,孩子们在这里收获勇敢、锻炼体能;在真田园、真灶台的沐木小农庄,孩子们结合种植园地,邀请家长志愿者的参与,动手劳作,成就满满。在充满乐趣的泥巴馆、无限创意的涂鸦区、构筑梦想的创客站等区域,充分巧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充分探索、体验。种植园地,绿意生机似棋盘,我们将田间散落的木桩做成一颗颗棋子,看似随意实则匠心,似一颗颗棋子,错落有致,既可以作为辛勤劳作后休憩的场所,更体现了老师及孩子们的木情怀。幼儿园种下一杏(杏树)、一樟(樟树)、一公孙(银杏树),形成代表老师、代表女孩、代表男孩的三木下的“童话林”,老师、家长陪伴孩子们讲述树的故事,成长的故事……。户外散落的树桩年轮将持续记录港幼自独立建制以来的发展印记。园所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开展室外活动,让园内的每一棵草木,每一片草地,每一个山坡都与孩子互动。
如趣木一条街:从幼儿园大门进来,就是家长倾力配合打造的木趣一条街。第一站是趣木博物馆。这里面共有百种木材。这些木材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有非洲、南美洲、东南亚……,树龄大部分都有好几百年。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进行轻木、重木的重量、长度比较,扫一扫二维码倾听小朋友对于木材品种的介绍,语音搜索IP查一查木材知识的更多介绍。第二站:木艺空间。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各种木制手串的制作。第三站:木创空间。木创空间里我们孩子可以进行木制加工,孩子们甚至还做起了纸浆。纸浆做成了之后,用纸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如纸浆画、纸扇、纸制名片、绘本……。第四站:巧手匠心。小木匠们在这里进行木块制作,小朋友们通过据一据、搓一搓、粘一粘,就把小小的木块变身成了各种小动物、小家具、小玩具……。
探秘林: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孩子们在探秘林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自己选队取队名,如气象小虎队、野菜瓜瓜队、探虫胜利队、标本小花队、苔藓孢子队……。利用树木资源,制作小花、树叶、野菜标本。树木上有苔藓,对比干燥和潮湿的苔藓变化……。在“奇趣探秘”活动中,孩子们的科学发现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2)室内——两区、三廊、四坊
室内,创设了两区、三廊、四坊的游戏场所。两区:乐高游戏区、室内建构区。三廊:阅读廊、游戏体验廊、音诗画廊。四坊:生活坊、木工坊、悦读坊、美工坊。
楼道以我们的吉祥物沐木为主人公,围绕“木”之典故,用四格漫画的形式,通过简洁、幽默、生动的画面向孩子们讲述“钻木取火”等故事。底楼的长廊木制品碎件,树枝、刨花、木屑都成了孩子能触摸得到,能发挥想象与创造的元素,充分体现了小物件大功能的巧妙。楼道内展现孩子们在木工坊里制作的沐木游戏时光小故事,通过孩子的故事寻找故事中孩子的发展和教育契机,从而更好的支持孩子。同时底楼长廊的“音诗画廊”,让音乐萦绕耳畔,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木质趣味布景留下了老师、家长与孩子们亲密合作的印迹。在这样的廊角,可以和小伙伴们低声细语,也可以拿起画笔,用色彩释放自己的想象,无比惬意!三楼的木工房,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孩子制作的一幅幅拙朴的作品,彰显了木的温润可塑,同时也凸显了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孩子的自信好学的表现力。
(3)班内——自主区角、自主墙
班内,设立六个区角,充分利用木资源为幼儿创设动静交替、空间宽敞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在区域内自主、安静、专注地与材料互动。班内主题墙和区域环境都以幼儿参与为主,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班级展示的班本课程墙,重点围绕“木”开展,开枝散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用图片、照片、绘画、语言记录等形式诠释“木文化”主题课程的内涵。
(三)资源多方搜集,立足梳理管理
1.自然资源的巧利用
我们的园子树木丛生,周边有香山、梅园。长江边有地域特色鲜明的动植物,尤其是双山岛是树木生长的天然岛屿,素有沙山绿洲之称……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赋予了港幼无穷的自然“木”资源,在这些“木”资源的利用中,除了用于木环境的打造外,“木”的生长变化也是幼儿的观察点。
例如:幼儿刚入园时,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认识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然后领养一种树木作为陪伴孩子三年成长的班树,孩子们需要彼此商量为班树起名、设计班牌、每周不定期的观察和照顾班树,记录班树在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并开展关于班树的班本资源的收集。
2.社会资源的巧开发
我园有1/4的家长从事着和木相关的职业,这些家长不仅能为孩子们的体验环境、体验活动等提供丰富的木资源,家长中对木知识、木信息的了解等也都是家园共育活动中的有效教育资源。除此之外,我园很多家长来自全国不同地方,这些地方与“沐木”有关的人文历史就成了我们家园共育活动中很好的人文资源。同时通过与社区的有效合作,也能将社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等充分运用到家园共育活动中去。
例如:在中4班的年轮课程中,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锁定了年轮的主题,在年轮主题的进行中孩子们对于是不是每一棵树都有年轮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于是我们邀请了班级家长来给孩子做解答,利用家长对木材专业知识的了解,及时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之后就有了我园专属的一小时爸爸活动。这些家长的参与对延伸我们教师的课程智慧、发现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探索建构“沐木”资源库
面对丰富的多样的“木文化”资源,我们正逐力打造“沐木”资源库,力求让健康、向上、丰富的木文化资源对幼儿的立德树人形成了渗透性、持久性和独特性,能帮助幼儿园的教师了解园内外的各项“木”资源的分布、园内木的生长特点变化,指导教师通过时节、儿童认知特点、家庭教育现状等合理利用资源库,为更好地开展充满木韵的家园共育活动做好准备。
(1)资源库的分类
根据资源分布的情况,我们搜集了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等,对木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形成有研究价值的“沐木”自然资源库和“沐木”社会资源库,其中“沐木”自然资源库又可分为园内资源和园外资源;“沐木”社会资源库对其细化分类可分为家长教育资源库和幼儿园教育资源库,力求通过研究让丰富的资源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例如,在“沐木”资源库里,我们除了有关于体现物质资源文化的家园共同收集的各类木资料内容,也有幼儿与班树的成长故事,师幼与家园收获等 ;还有体现立德树人的“木文化”精神的办园愿景、教育理念、成长目标、校园特质等制度文化;更有体现精神文化内涵的”秋蕴冬品 缘见沐木”的吉祥物诞生过程记录;体现木之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人文精神的“张老师 退休了”班本课程和相应时代号召的特色园本节日内容:如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我们的红歌赛、红诗会、走长征等等。
(2)资源库的呈现
在资源的收集形式上,我园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创设的不同要求和表现形式的班级亲子资源库,也有年级组共用资源站,更有每个廊、厅、室等的小型资源站。如班级资源库:小班是“哆啦A梦的口袋”,中班“优物库 亲子帮”,大班“收集东 收集西”,在资源库发动的初期,我们收集的材料局限于教学内容和班级区角环境的创设,每次收集后的材料品种多,不便于分类整理和保存。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师布置家长被动收集的形式,现在亲子资源库的收集根据需求分为材料收集、家长信息收集、知识经验收集;其中材料收集的形式表现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方式,或照片、或绘画、或亲子收集过程的展示、或家园共同统计、或材料的亲子变形记等;家长信息收集主要体现在:家长参与志愿者活动、家长义工、家长助教活动等,以及面向家长的招募公告,亲子申报活动等;知识收集主要是:家长把遇到的教育困惑,通过不记名形式用便签纸张贴到“资源问答”中,通过资源库的途径发动家园合作的力量一起来解决。
(四)逐步建立收集百木资源的原则
1.时令化原则
不同的季节、时令,周围的环境事物都会不断地变化。通过变换不同的环境让幼儿感知季节、时令的转化。在幼儿园里,有近百种植物,春夏秋冬无论什么季节都能在我园明显地呈现出来。如春天来了,嫩嫩的小草、美味的野菜、黑黝黝的小蝌蚪。再如秋季的硕果累累、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冬天穿上衣服的大树,这些带有明显季节特征的动植物让幼儿对季节、时令的特点一目了然,并由于亲身参与体验而印象深刻。
2.儿童化原则
幼儿园百木资源开发利用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在环境中的参与性,尊重幼儿在保教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将涂鸦区迁移到环境更加开放、视线更加开阔的多功能室旁;在沙池配套水渠,供幼儿开展土木工程实验;将种植园地开辟成现在的沐木小农庄......没有一样材料是闲置起来不用的。
3.个性化原则
幼儿园百木环境资源的开发根据各个幼儿园具体的场地情况来进行,不盲目照搬照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园户外面积比较大,结合环境与课程,我们一是把课堂移到大自然中,移到户外,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二是开发和创设户外功能区,就地取材,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在玩耍中发展幼儿的交往、合作、动手、创新等能力。
4.经济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坚持“低成本、高质量”的原则,勤俭节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就地取材。在保证清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如可用树根、树枝、树叶、果实、种子等自然材料丰富环境,用废旧纸筒代替PVC管装饰环境等。
(五)实施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1.向大自然要木材料
我们提出“向大自然要材料”的环境打造原则,在环境中坚持有效渗透、因地制宜的原则。如修剪幼儿园时砍掉的树枝,我们坚持一根都不运走, 于是,整个幼儿园变得意想不到的有趣:枯木做成花槽种上吊兰,放在幼儿园,就是最有生机的装置艺术;稍加雕琢,木头就变成幼儿喜欢的木马、小火车,还可以做板凳、做桌子,坐也好、放颜料也好...有些树根放了一段时间后,还长出了蘑菇、木耳。幼儿就观察木耳、蘑菇的样子、颜色等,这些就形成了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2.向生活要材料
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我们坚持勤俭办园,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鼓励变废为宝,废物利用。首先,我们从教师自身做起,遍寻家中、身边所有“可用之材”。其次,我们充分发掘家长资源,发动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废旧“百木”物品。幼儿把果实、树叶捡起来,就在桌子上炒菜,在凳子上野餐。这些废旧“百木”物品满足了幼儿操作的需要,不仅解决了园里操作材料少的问题,而且幼儿对这些随处可见的材料也很感兴趣,乐意去操作、摆弄。最后,我们还有效利用本地资源,多渠道收集各种边角木材料,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物资资源。
3.向师幼要智慧
《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教师是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的团体,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资源宝库。我园教师虽然年轻,但他们极富热情、敢于创新,幼儿园处处闪现着他们的智慧。让枯木长出蘑菇,载种树阵迷宫、给沙池搭草棚、铺菜园里的木板小路、给鸡窝搭小屋……园里的每一处环境背后都充满故事。
(六)利用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容
通过百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园所以《指南》目标为引领,挖掘自然资源、童玩场馆、生活环节、节日资源中的教育价值,开发形成了体现六味特性:趣味、童味、土味、情味、香味、甜味,形成木趣自然的百“木”课程内容。
(1)依托自然资源,建构趣“木”课程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园的自然环境优美,木资源丰富。各班都在园内进行了班树领养,进行了调查问卷、挂牌、园丁讲解、照顾、记录变化、采摘、品尝、趣玩、成长等系列活动。在领养过程中,花、叶、果、木都是课程生发点:各种树木的名称、树叶的各种颜色形状、常绿树与落叶树、丰收的橘子等都成了孩子们的探究目标,这些都是孩子们探究的话题。我们从各班孩子的兴趣点和问题出发,形成了各自的班本课程。
如:孩子们在散步中掉落树下红果子引起了孩子的兴趣,一个关于“李”的主题课程诞生了。孩子经过查找发现原来是红叶李,果实是可以吃的,这下孩子们兴奋了,开始了第一次的采摘,在没有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孩子们发现能摘到的李子非常的少。于是一场怎样摘到李子的讨论自然生发,用“棍子”“梯子”“摇树”“网兜”各种方法诞生,老师们支持孩子的行动,于是准备好工具,第二次采摘行动开始,小伙伴们用自己的方法采摘,终于收获了满满的果子。怎么吃呢?这又成了孩子们新的探索点,于是“李子汁”“李子酱”“李子分享”等活动应运而生。在孩子们兴趣盎然间一份属于孩子们的仲夏“李”物,成就了孩子探究、分享、合作的关键经验的形成。再比如近期班级开展的遇见银杏、石榴的秘密,孩子们就对自己班的班树进行长期的观察,结合季节特点重点对果实进行了探秘。
(2)借助童玩场馆,开展童“木”游戏
我园充分运用户外场地的创设优势,带孩子走出活动室,亲近自然,享受快乐。园内结合百木资源创设了系列童玩游戏场地。在这些童玩游戏中生成了“过新年”、“垃圾分类站”、“春日畅想”、“奇趣探秘”等主题游戏活动。如:有一天,中五班的孩子们发现了攀爬柱上有一条条或深或浅的裂纹,通过救援行动的开展,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体验、思考、分析和创造。在这段自然教育中孩子们获得的这种对事物的觉察和尊重,会迁移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的素养,沉淀为生命的底色。
(3)利用生活环节,生成散“木”活动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也有一百种可能,在一日活动中,每个班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班孩子的兴趣点和问题点也各不相同。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张雪门都特别强调生活对幼儿园课程的作用,陶行知也提出“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每学期,我们都会从孩子的生活、游戏等环节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生成散“木”活动。如:孩子午餐环节用筷子引发的 “筷”乐行动、当下流行话题生发的“垃圾分类”活动,这些活动是在蓝本课程之外对孩子兴趣点的捕捉,如果说蓝本是预设,那么班本就是生成,在预设和生成之中满足孩子的需求。
(4)挖掘节日资源,创新节“木”特色活动
依据园本特色,建立了以亲子共育的“园本节日课程”(阅读节、采摘节、家庭节、乐活节等)。我们以节日课程为契机,开展了系列采摘节活动。调查问卷、亲子调查、亲子采摘、班级采摘、校内外采摘……,对花的研究、叶子的探讨、果实的分享……,孩子的成长来自于更广阔的空间,菜地、果林、田野……和他人一起采摘、分享劳动的果实,在体验中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在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资源上进行创新,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到生活、游戏、活动及经验之间的关系,让幼儿更多地呈现出投入的、有趣的和有效的活动。
(七)积淀了较丰富有厚度的科研成果
课题研究期间,集结出版了一期园刊“沐木时光”,核心组成员积极开设与课题相关的公开课,有片联盟级开设公开课3节,张家港市级开设公开课1节,苏州市级开设公开课1节。有5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5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评比中获奖。
2021.06课题主持人围绕课题《探索家园有效途径 简历亲子多元模式》发表于《科普童话》,2021.12撰写的《润泽家园共育的小秘籍》发表于《张家港日报》。2020.12撰写的《家园共育多元模式,亲子互动实效探索》获第十八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2021.12撰写的《缘自木玩,“沐”韵成长——家园共育背景下百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苏州市教育学会2021年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我们展示的公开教学充分围绕木资源开发利用这一主题,20年11月美术《小怪物的爱心部落》、户外《香喷喷的营养粥》、户外建构《香山公园》、《秋天的树叶》,21年12月语言《复原大怪物》、数学《佩奇的生日会》户外小农庄《美味的萝卜丸子》、户外建构《童话小镇》在联盟活动中展示,同时在联盟活动中进行了“如何让木碎件更好的服务于课程的生发”这一主题的研讨。12月户外游戏《沐木的乐园》、大班社会《沐木有个跟屁虫》、大班亲子《爸爸来了》在苏州市教育学会研修观摩中展示,同时课题主持人还进行了“木香 木趣 木韵”课题交流分享。2021年我园科普剧《我爱长江水流长》获得张家港市优胜奖。与此同时,课题组还注重宣传报道,通过电视台、杂志、网络、园刊等各种途径对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进行推广介绍,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
三、反思课题行进轨迹,期待课题未来
转身回看课题研究这一年来的行进轨迹,有迷茫,有摸索,更多的是大家一起的努力,老师们在这段课题研究里学会了等待幼儿,观察幼儿。幼儿在这段路程里玩的快乐,玩的主动,会思考我想怎么玩?我想在哪玩?我想和谁玩?看到了孩子自由生长的力量。家长在这一路上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参与到课题的审议中,参与到课题的建设中,陪伴变得有质量。虽然有了明显进步,但港幼人会眼看前方,在反思中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在以下几方面作重点研究。
1.加强硬件投入,创设保障设施
开展研究以来,我园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创设了较为良好的条件。接下来,我园将在幼儿园整体规划户外场地、班级硬件的建设上加大力度。为资源开发利用创设配套的硬件条件。
2.丰厚内涵建设,探索有效策略
我园将从办园理念、教师成长、团队和谐等方面加强管理,使课题理念进一步落实到每一个活动中,厚实家园共育的活动内涵。当然,幼儿园开展“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方式研究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新认识和新收获,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研究。如在资源转化成课程中,儿童真正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学习,教师指导缺乏针对性。有课程意识,缺乏深度指导的能力。班级环境未能明显体现班级当下开展的班本课程,幼儿的各种表征体现在班级环境中的即时性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园还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通过真实有效的理论学习,让课题深入每位教师的心灵,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和该怎么样去做,从而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引领教师、家长更好地走近资源开发,倡导亲子互动,增强家园合力,共促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26.
【2】 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J].学前课程研究,2008,(10):24-27.
【3】吴邵萍.《家园共同体的建构——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法和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
用户登录